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是消化道常见的癌种,这类癌种的发病率约占了我国所有癌种发病率的40%。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2020年全球新癌症负担数据,我国结直肠癌的新发病例已经从2015年的38.8万例增加到了2020年的55.5万例,正以每年7.4%的速度快速攀升。我国已成为全球结直肠癌发病率高的地区。
从目前的数据看,结直肠肿瘤发生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尤其是在大中城市地区,包括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这些地区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在所有癌种中,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跃居第二位(肺癌第 一),形势还是比较严峻的,每年结直肠癌的新发病例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压力。根据IARC发布的2020年全球新癌症负担数据,预计全球结直肠癌新发193万例,中国有55万例(占28.5%),我国要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仍然任重道远。而且,我国大多数病例都属中晚期,与美国、新加坡等一些发达地区相比,无论是死亡率还是5年生存率,仍有很大差别。我国病患的5年生存率不高,明显低于美国、日本、新加坡这些地区。
要追赶西方发达地区,改善我国目前的肿瘤防治情况,就要根据我国国情,顾及广大县域地区,提高县域医疗卫生健康水平。
今年要帮扶4000家县域医院,帮带1万名专科医生,举办1000场的网上学术活动,希望以此提高消化道肿瘤的筛查诊断水平,让食管癌、胃癌和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率提高10%。提高肿瘤早期诊断率,可以降低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从而降低癌症治疗成本,用卫生经济学来统计,可以节约1000亿人民币。希望从事消化道癌症防治的医生能够共同努力,把消化道癌症的筛查工作做得更好。
强化早期筛查理念,推动科学普及
在《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实施方案(2019—2022年)》中,明确提出了制订重点癌症早诊早治指南。对发病率高、筛查手段和技术方案比较成熟的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等重点癌种,组织制订统一规范的筛查和早诊早治技术指南,在全国推广应用。
消化道肿瘤想要达到早诊早治的效果,首先要开展早期筛查,早筛是第 一关。目前,民众对早筛的概念还不够深入,比如,老百姓对结直肠癌筛查的理念还没有形成,不知道什么时候应该进行肿瘤筛查,也不知道怎么筛查以及到什么地方筛查。因此,针对大众的相关知识科普工作仍要落实到位。
美国、新加坡、韩国等从层面进行筛查科普,并制定了相关指南,例如,在美国,推荐45岁以上的公民开始做结直肠癌的筛查。这一点值得借鉴,尽管我国近两年也制定了结直肠癌筛查指南评分体系,但我国推广的力度还不够;另外,尽管这几年来,我国结直肠癌筛查技术发展很快,但仍待提高和广泛普及。我国也需要指导人们做肿瘤早期筛查,无论做内镜检查还是其他检测,到了一定年龄都应该做一次,可以有效预防癌症的发生。比如,做结直肠癌检查,因为从息肉或癌前病变进展到结直肠癌,其发展过程长达十年以上,有很长一段窗口期可以做好早期防治工作,早期筛查,早期发现,可以及早切除病灶,能够起到预防肠癌的作用。人们可根据筛查指南评分、个人情况、家族史等,有所选择地去做筛查,早诊早治,把癌症扼杀在摇篮里。
目前,针对患者的早筛供应和需求之间的矛盾,还没有完全解决,所以,要加强医疗机构内镜的配给和系统搭建,提高医疗机构的肿瘤筛查水平,尽可能地发现早期癌变,提高早期检查率,减少漏诊率,实现早筛早诊早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