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胶质瘤是为常见的原发性颅内恶性肿瘤,我国脑胶质瘤年发病率为(3~6.4)/10万,5年病死率在全身肿瘤中仅次于胰腺癌和肺癌,位列第三。
分子靶向治疗
所谓的分子靶向治疗即主要针对瘤体组织或瘤体细胞上的某些特殊传导通路上的特异性分子,使其成为能够与某些抗体或配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靶点,导向杀灭脑胶质瘤细胞。
目前,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主要包括:
①被动靶向,根据渗透增强和滞留(EPR)反应,使得某些粒径小于瘤体血管间隙的药物能够递送并在肿瘤部位直接蓄积,由此杀伤肿瘤。但也有研究发现,某些可以在瘤体尽可能蓄积的药物,同时也会降低瘤体细胞对它的摄取能力。
②一级靶向,通过瘤体细胞或新生血管表层专一性高浓度表达的受体,使其成为药物传递通路的靶点,进而药物传递体系自主辨识瘤体组织,使瘤体组织吸收药物并产生疗效。
③二级靶向,即在前者原有基础上添加血脑屏障靶向(BBB),此时药物递送体系既能穿透BBB,又能追踪肿瘤细胞。
神经干 细胞治疗
有报道显示,神经干 细胞(NSCs)移植技术早已经应用于神经系统多种疾病的治疗,因NSCs具有快速的自我更新、高度增殖、多潜能分化的能力,并且具有迁移追踪功能以及与正常脑组织进行良好融合的生物学特性,因此,为支持脑胶质瘤的治疗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新的治疗策略。
Ehtesham等学者依据前人的研究经验,将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的因子导入到脑胶质瘤实验模型中的NSCs,实验证实NSCs可以迁移跟踪并抑制瘤体细胞生长,继而取出实验模型中的瘤体组织后,发现瘤体体积相对于非模型组显著减小。由此说明,此种疗法在攻治脑胶质瘤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